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生活 >

全球微动态丨吴文化概述(良渚文化使用的玉琮)

互联网 | 2023-02-06 09:00:39

吴文化概述(无锡吴文化的起源和萌发)


(资料图)

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很大程度上受所在区域的地域传统文化所影响。很多历史古城,其旧城的历史其实只能追溯到明清甚至隋唐,无锡古城的历史则更为悠远。无锡古城始建于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那一年,汉朝政府在无锡设置了县级行政区划,后世屡有修建、改建、扩建,一直到1951年被无锡城墙被全部拆除。古城的兴衰这见证了无锡文化的历史演变,但其实早在一万年前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古人类在太湖流域繁衍生息,从这时开始,一直到无锡汉代建城之前,这里的文化同样灿烂夺目、引人入胜。

无锡最早的历史记载,始于 “太伯奔吴”,商代中后期,周太王古公亶父将族人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迁徙到周原(今岐山县、扶风县、眉县岐山脚下)一代,从此周人开始崛起,势力逐渐强大。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季历,其中季历最为贤能。为了能够将王位让给季历,太伯、仲雍二人就前往南方生活,最后安顿在吴,也就是今天的无锡,并建立了吴国。在“太伯奔吴”之前,无锡的历史属于史前史阶段,虽然无文字可靠,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已经梳理出基本的文化脉络,主要依靠遗址和遗址来感受和考察。无锡史前时代的人类活动,主要表现为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距今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约5800-4900年)、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4500年)、马桥文化(距今约4000年)四个考古学文化。

无锡区域内马家浜文化时期遗址主要有无锡彭祖墩、江阴祁头山、宜兴骆驼墩等处,彭祖墩遗址发现了房屋以及柱子的以及,说明早在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先民就已经发明了柱式房屋建筑技术;出土了大量的陶釡,这是当时先民用来烧饭的主要炊事用具。

彭祖墩出土的马家浜文化陶釡

江阴祁头山遗址更为重要,不但发现了房屋遗址,还发现了火塘遗址,火塘遗址里面还发现了灰烬、陶片、炭化了的稻粒和动物骨骼,说明当时先民的生活中已经开始使用火,并且用火加热陶器来烹饪食物。宜兴骆驼墩遗址发现了半环围绕的古河道,还发现了墓葬、祭祀坑和贝丘,由此可知当时先民已经大量使用贝类,用陶釡来埋葬夭折的婴儿,祭祀和葬礼组成了先民的精神生活。崧泽文化时期最重要的是宜兴下湾遗址,发现了人工开挖的大型壕沟遗址,其中还发现了濠沟有埠头和护坡,兼备防御和泄洪双重功能,这标志着先民在聚落营建因地制宜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

良渚文化是中国南方非常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一些学者认为已经迈入了文明的门槛进入到了古代国家阶段,良渚文化使用的重要祭祀用具——玉器,可称是中国历史上玉文化的精华,而良渚文化使用的纹饰也影响了夏商周三代文化。

良渚文化使用的玉琮

这一时期无锡境内最重要的遗址是江阴高城墩遗址,这一遗址是良渚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高级墓葬,布局严谨、形式规整,墓葬呈人字形向西北、东北方向排列,墓内大都有棺、椁一类的葬具,可能和当时严格的葬礼仪式有关,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风水”等较为复杂深奥的概念。随葬品的级别高、数量大,出土了琮、璧、钺、锥形器、珠、管等玉器共155件(组),还有其他相配合的石器、陶器等。其中的13号大墓,规模宏大而且保存状况良好,出土的随葬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等级很高,充分证明了高城墩遗址的重要性,说明当时无锡是良渚文化环太湖文化圈中的重要区域,可以和上海福泉山地区、浙江宁镇地区鼎足而三,共同构成了良渚文化的核心区域,这一遗址的发现也荣获了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马桥文化时期无锡区域最重要的则是江阴佘城遗址,佘城遗址是环太湖区域最早的城市遗址之一,近似矩形,面积达30万平方米之多,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属南面的城墙保存得最为完整,说明当时先民已经有了筑城而居的意识,这也是后世城市文化得以兴盛和发展的重要起点。此外,佘城遗址还出土了青铜器和青铜镞,标志着青铜时代的到来。

马桥文化之后,由于前文所述的“太伯奔吴”,以无锡等地为代表的区域文化逐渐进入中原文化的史籍,吴文化开始了自己的萌芽期。根据史书记载,太伯奔吴后在梅里建吴国,史书里的梅里经过学者的研究,应当就是今天无锡的梅里古镇,可惜目前还未发现能够与史书记载想对应的城市遗址。但同时代的遗址则已发现多处,比较重要的有华利湾西周墓、北周巷象塔头墩遗址等。在这些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器和原始青瓷;出土的青铜器说明当时的吴文化也是中国商周青铜器文化的重要一支,和中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学习;而原始青瓷的出现则是历史上吴越瓷器文化的发端,并对后世的青瓷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时间进入春秋战国,吴、越争霸的故事已是耳熟能详,而吴、越文化在环太湖区域的交融与发展,是吴文化从萌芽走向兴盛的重要历史阶段。在无锡和常州交界的区域内,考古学家发现了这一时期吴国一处重要城址——阖闾城的遗迹。阖闾城遗址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发现,但是直到2007年才开始考古调查和钻探,发现遗址由东城和西城两个小城和包围两座小城的大城三部分构成,大城东西长约2100米、南北宽约1400米、面积约2.94平方公里。城市建设有城墙、高台建筑、陆门和水门,防御体系较为完整。根据遗址的体量和考古学家的研究,阖闾城是历史文献记载中伍子胥奔吴之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为吴王阖闾建造的城市之一,并很可能是当时吴王阖闾的都城,对这一遗址的发现也获得了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阖闾城遗址区划示意图

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越国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卧薪尝胆”等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之后逐渐强大起来,灭掉了吴国进而称霸,吴越文化交融发展,考古发现的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遗迹。鸿山越国贵族墓中的丘承墩大墓,墓道长57米,仅次于绍兴印山越王墓,是目前发现的越国第二大墓,除了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之外,还出土了500件青瓷和硬陶乐器,特别是发现了吴越文化特有的淳于、丁宁、铎、铃形器、缶等乐器,印证了史书上对吴越音乐文化的记载;此外还出土了精美的玉器,证明了吴越当时发达的玉文化。

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玉器一组

无锡是吴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从旧石器时代晚期一直到春秋战国,在无锡生存的先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来说,这些瑰丽文化渗入到中华血脉的集体无意识之中,其影响一直绵延至今,奠定了吴文化坚实的基础。

标签:

  • 标签:吴文化概述,无锡吴文化的起源和萌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