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 网站导航
观察家网 > 生活 >

今日观点!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哪里的风俗 这有什么讲究吗

互联网 | 2023-02-07 15:15:17

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哪里的风俗(也说头伏饺子二伏面)


【资料图】

炎夏数伏开始后,长辈们总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百度对于这一民俗的解释是,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为每逢伏天,人的胃口就不好,吃不下东西,而饺子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伏日里吃面,这一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

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人容易生病,因此人们要注意伏天养生。一般来说,头伏又有“歇伏”“洗百病”“贴伏膘”的说法。

以前人们生活条件差,苦夏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饺子馅又剁得很精细,好吃易消化。所以人们在头伏吃饺子,就是希望能平安度过苦夏。

吃面哪?二伏面是说在中伏的时候,建议多吃点面食,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人体出汗多,身体的营养容易流失,多吃点面食,身上发汗,可以去除体内的潮气和暑气。

当然,伏天除了吃热汤面,还可以吃过水面,煮好的面条凉水过凉,拌上蒜、姜等佐料,能刺激食欲还能“败心火”。

瞧瞧,过去的人多会养生多会吃,名堂还着实不少。

三伏时已经是秋天了,吃饼和鸡蛋可以补充营养,别一方面也有要送走伏天的意思。

所以,代代相传这“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就流传了下来!

但无论民谚如何说,饺子和面食历来是榆林人舌尖上的最爱。即使不在节令,也是贯穿一年四季的家常吃食。

在榆林,说起饺子和面食,几乎每个人都可称得上是行家里手,且都有自己最为钟爱的味觉记忆。

榆林人爱吃饺子,最为喜爱的当数兼具美味和营养的黄萝卜羊肉扁食。

将黄萝卜、红萝卜洗净用特制工具刨丝,之后上大锅蒸。蒸出晾凉后,用手将萝卜内的水份挤干剁碎,之后与羊肉丁和佐料拌匀即可。

精于厨道的煮妇在制作过程中颇为用心,羊肉最佳选择是肥绵羊尾巴,因为黄萝卜是素菜,制作过程中最大程度挤去水份。羊肉肥一些,煮的过程中,黄萝卜充分吸收羊肉的油脂。这样做出来的饺子,咬一口流油,你说能不香吗?

若谁家吃饺子,光用瘦羊肉做馅,那会引得本地人笑说外行。

中国地广物博,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饺子馅也是五花八门。国人相信吃饺子能带来财气,带来好运。有时想,如果这算迷信也是一种很美好,很积极的迷信。毕竟,人生甘苦,人总应该有一点精神寄托,如果能兼而带来口腹的享受,倒未必是坏事。

有时想,榆林人如此爱吃饺子,或也与制作过程不无联系,从面粉最初的形态开始,到揉面揪剂子,家人坐一起擀皮包馅儿直到入锅,食物之所以总能引起人诸多共鸣或争执,就是因为食物背后温柔珍贵,脆弱的人情与记忆。

说起面,大抵每个榆林人的心中都有一张面食地图,长城路的炒面、星楼巷的酸菜面、富康路的饸饹面,抑或某城中村小店里的罐罐面。每个榆林人都有自己的面食排名。要说心中的第一。

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自家的灶台说起,没有老字号能超越自家的厨房,没有哪个大厨能赶上自已的母亲。

起码在三十多年前,榆林本地并没有如今遍地的餐馆。下馆子吃饭于常人而言,还属较奢侈的事。而到饭馆吃面,大抵就更不可思议了,因为在外吃一碗面,或许全家人一顿面食的钱都够了。所以,记忆中母亲的手擀面,是最最难忘的味觉体验。

母亲擅长做面食,不光因面食方便,更因为父亲嗜面。

我成长的味觉印象中,母亲常做的一类是手擀面,再者就是饸饹面。我幼时父母都工作,中午饭,总是匆匆赶回家来做,时常记得,我放学回家,母亲已经和好面,看到家人进门,她就会搭上饸饹架,往翻滚的热水中齐齐压几床子白面,熟后捞出浇上简单的西红柿臊子汤。

每顿饭父亲总蹲在门前吃两大碗。乃至若干年后,父亲说起当年,还会诧异自己当时饭量之大。

而记忆中吃面后那股稳稳的幸福感,是如今各式高中档花样面食所无法吃出来的的。

榆林人爱吃面,不算近些年,由外传进来的一些面食如,小面、罐罐面、刀削面、扯面、拉面等等。传统的榆林面食就有抿节、挂面、钢丝面、荞面、杂面、擦子面、剁荞面……物产不丰,绝不会影响本地人“吃”这件大事,用一切可用的工具,制成各式面食,佐以羊肉汤、臊子、酸菜、小炒肉,辅以炒、蒸、烩、拌等方式,将面食吃出花样,吃出别样的天地。

如今,多数人大抵鲜少吃母亲手擀的面食了。社会发展,如今物产自然比几十年更丰富,且超市内多的是机器压制的各类面食,花样任君,数量随意。

但无论辅以何种臊子,总觉得少了家常的味道。这味道,说出来就没意思了,一碗在手,啥都有了,舌头在寻找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标签:

  • 标签:头伏饺子二伏面是哪里的风俗,也说头伏饺子二伏面

相关推荐